本文作者:cysgjj

21世纪日本艺术作品特点,21世纪日本艺术作品特点是什么

cysgjj 2024-09-26 15
21世纪日本艺术作品特点,21世纪日本艺术作品特点是什么摘要: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21世纪日本艺术作品特点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21世纪日本艺术作品特点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19世纪日本文学艺...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21世纪日本艺术作品特点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21世纪日本艺术作品特点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19世纪日本文学艺术特征?
  2. 浮世绘的特点?
  3. 日本最有名的艺术作品是什么?
  4. 松井冬子艺术表现方式?
  5. 为什么日本文学以“物哀”和“幽玄”闻名于世,中国文学中存在类似的文学感情/艺术手法吗?

19世纪日本文学艺术特征?

日本文学在十九世纪末期及二十世纪前期的长足发展下,早已打下丰厚的基础。在二次大战日本战败投降后,日本文学在50、60年代曾出现大量有关反战、自我批判的文学,期间代表有野坂昭如的《萤火虫之墓》。

另一方面,亦有不少作家开始探讨美学社会等议题,如川端康成及三岛由纪夫,川端康成更于196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走到70、80年代,日本文学开始走向多元,内容亦摆脱灰暗、沉郁的思想,最著名的代表有村上春树。

21世纪日本艺术作品特点,21世纪日本艺术作品特点是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村上春树的作品有着欧美作家的轻盈及活力,他的文笔亦令他成为日本80年代的文坛旗手。直到1990年代及2000年代,日本文学亦有进一步发展,人才辈出,如有东野圭吾、凑佳苗、贵志祐介等写手冒起。1994年,大江健三郎成为第二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人。

浮世绘的特点?

朋友:你好!

浮世绘,也就是日本的风俗画,版画

21世纪日本艺术作品特点,21世纪日本艺术作品特点是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它是日本江户时代(1603~1867年间,也叫德川幕府时代)兴起的一种独特民族特色的艺术奇葩,是典型的花街柳巷艺术。主要描绘人们日常生活、风景、和演剧。浮世绘常被认为专指彩色印刷的木版画(日语称为锦绘),但事实上也有手绘的作品。在亚洲世界艺术中,它呈现出特异的色调与丰姿,历经三百余年,影响深及欧亚各地,十九世纪欧洲从古典主义印象主义诸流派大师也无不受到此种画风的启发,因此.浮世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这个描述不知道对你有帮助没,浮世绘一般木版印刷,起初一红色调为主,浮世即虚浮,在日本大多是关于女子绘画。之后颜色慢慢变暗,一般由黄和绿组成,当然,还有很多颜色,只不过没有那么艳丽,在我看来是偏冷色调。 你可以看看怪化猫之类的,都是浮世绘一帧帧拼出来的,比较有特点,故事剧情也和浮世绘的创作有些关联

日本最有名的艺术作品是什么

艺术作品涉及多方面如果是说书籍和建筑方面,都可以给你一个名称:金阁寺它是日本一个出名的寺庙,世界文化遗产,特别名胜……同时也是日本文学天才三岛由纪夫的一本著作的名称,集中体现了三岛的美学观念,在日本文学史上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21世纪日本艺术作品特点,21世纪日本艺术作品特点是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松井冬子艺术表现方式?

松井冬子(Matsui Fuyuko),英文名Matsui Fuyuko,是日本知名的、美貌与智慧并存的女画家。是一位非常漂亮的女画家,这种容貌和智慧并存的女性在日本是不多见的。松井于1***4年出生于静冈县,目前正在东京艺术大学学院攻读日本风格绘画博士学位。

她利用传统技艺方法描画灵魂与魔鬼的世界,这就是从日本传统的题材自然之美遥遥脱离的题材。她的绘画风格色彩暗淡而朦胧。

为什么日本文学以“物哀”和“幽玄”闻名于世,中国文学中存在类似的文学感情/艺术手法吗?

“物哀”、“幽玄”、“寂”这三者作为具有日本传统的审美意识是很有特色的,下面在日中对比的维度上一一辨析之:

(《物哀与幽玄—日本人的美意识》,著名日本文学研究专家叶渭渠先生之作,通俗好懂,适合入门。)

“物哀”一词源自于日本国学家本居宣长对《源氏物语》的解读,他最先提出的是“知物哀”一词,所谓“知物哀”就是能够感知到世界的悲哀之美,具体来说有风物之哀,如春樱之凋零、如秋叶之飘落、如白雪之消融;有时空轮转之哀,一年四季总是一个逃不出的轮回,而世界与人生常让人产生沧海桑田、物是人非之感;有生死之哀,生有大痛苦,死亦大痛苦,尤其是生命的消逝令人感到无可无奈何;还有人伦之哀,即克制不住的感情与***道德所滋生之冲突(且本居宣长认为:人伦之哀乃是最大的物哀)。一句话,“物哀”是一种“触处皆哀,哀感顽艳”的情调。实际上,在本居宣长看来,“知物哀”大体上相当于我们中国所说的“有境界”。

(本居宣长《日本物哀》)

“物哀”体现在具体文学创作当中,就是“美”与“悲”的结合。“越美越悲,越悲越美”,就风物之哀而言,举例来说,看到盛开满园的粉樱,却因想到它的终将零落而放声大哭,感到某种梦幻般的悲哀与美丽。就人伦之哀而言,在女儿或母亲身上发现相似的光辉,从而控制不住自己情感,对任何美好的事物都想要欣赏乃至占有,但占有本身又成为一种不道德,又或者坠入爱河之后又察觉到***本身的强大,感到一种无力抗拒的悲哀。

(附带说明一点,无能为力并不代表放弃去做而堕入“空”,而是一边认真去欣赏去感受,另一方面为之悲哀。)

那么,中国有没有类似“物哀”呢?个人以为,除了“人伦之哀”以外,中国其他的内涵都有。“物感心动”之说,在中国也是早已有之。熟悉中国古典文学的都知道钟嵘《诗品序》中那段著名的话:

只不过,中国的“物感”,最终是要“以礼节情”、“唯务折衷”,而日本的“物哀”,是要“畅情尽美”、“尽心以哀”。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21世纪日本艺术作品特点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21世纪日本艺术作品特点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psggw.com/post/48898.html发布于 2024-09-26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