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军事艺术作品图片,古代军事艺术作品图片大全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古代军事艺术作品图片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古代军事艺术作品图片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中国古代有哪些基本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如下:
⒈重战思想。《孙子兵法》开宗明义、大声疾呼:“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认为战争是关系到国家民众生死存亡的头等大事,不能不认真研究和对待。
⒉慎战思想。即慎重对待战争,不轻易言战。《孙子兵法》中这样写道:“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
⒊备战思想。其意就是未雨绸缪。孙子受当时形势的影响和思想的熏陶,提出了必须重视备战的思想,并告诫人们思想上时刻不要忘记战备,做到“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⒋善战思想。就是要会用兵打仗。
中国古代形成了以仁为本的战争观,主要包括两层含义:
⒈战争支柱——以仁为本。《司马法·仁本第一》开宗明义:“古者,以仁为本,以义治为正。正不获意则权。”仁者使人亲,义者使人悦。此二者,才是战斗力的凝聚核,才是赢得战争胜利的基础。
⒉战争准则——师出有名。《礼记·檀弓下》主张“师必有名”,认为师出无名,必将遭到众人的反对,定成败局。
论述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体系与内容?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如下: ⒈重战思想。
《孙子兵法》开宗明义、大声疾呼:“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认为战争是关系到国家民众生死存亡的头等大事,不能不认真研究和对待。
⒉慎战思想。
即慎重对待战争,不轻易言战。
古代军队中有哪些通讯暗码?
古代的军队的通讯暗码。
一、有兵符,用于传达命令,调兵谴将的凭证。还有虎符,用大型纯金制作。
二、还有记载姜子牙发明的阴符也是用于军事通讯暗码,阴符共分为8种,每种代表不用的意思。后来出现阴书,就是把军事文件分为三分,分别三个人拿着竹简出发,到达目的后,三枚竹简合在一起才能知道意思,如果中途一个或者两个丢失,秘密不会被泄露。
三、烽火戏诸侯大家都听说过,烽火也是军队传递信息的一种方式。如果发现外敌入侵,负责烽火台的士兵点燃烽火台,一个一个传递。
通信和传令,是军队作战的最基本需求,中国历朝历代都有一套军令传达指挥系统。其中最为完备的是宋朝,宋朝的军事通讯不仅包括军邮传递,甚至还发明出了密码暗号。
宋代军令传输工具主要是马匹,传令的凭信有金字牌、银牌、铜符、木契、传信牌等。
《武经总要》记载了宋朝军事条令的规定:“凡行军,主将不以有无事机,并须一日发奏,仍入急递;或事非文字可传者,即差亲信驰奏”。意思就是,军队向朝廷报告军情有两种方式: 一是派亲信骑马驰奏,可以书面报告也可口头汇报;二是向皇帝写奏章,或者是向枢密院和三省上“状”,均用急递传送。急递也叫“急脚递”,昼夜换马,马不停蹄。此外还有“马递铺”,一昼夜要行五百里。
宋神宗时期又创制了金字牌,牌长一尺有余,红漆金字,上刻“御前文字,不得入铺”八个字,意思就是遇到驿站不得停留。南宋高宗诏岳飞从朱仙镇班师时,就接连用了十二道金字牌。宋孝宗以后,枢密院改用青字牌,日行三百五十里。宋光宗时又恢复使用金字牌,日行三百里。为了保证机密,凡是朝廷部署的军机大事,不能仅凭信使的口头传达,必须附带皇帝宣达的敕令。
宋朝发兵的凭信有银牌、铜符和木契。宋太宗时以银牌为乘用驿马和发兵的凭信。宋仁宗时,以铜符用于枢密院令各路主将发兵,木契用于各路主将令诸军州城寨长官发兵。铜符和木契分别以虎豹和鱼的图形作勘合,由发令者和受令者各持一半,两个半符半契能严丝合缝,才能作为凭信。使用符契发兵时,也必须有相关文件同时证明。
宋真宗时还设立了传信牌,漆木为牌,长六寸,宽三寸,正面背面都刻的有字。木牌从中间一分为二,凿出榫卯可以开合,以此来用于部队作战时的传令和通信。传令时,在传信牌的榫槽中插入纸条,系于传令兵颈上,以两个半牌契合为凭。为了防止泄密,还***取了“字验”的办法,就是作战前制定好常遇到的四十种情况的对应密码,如补充弓箭、输送粮草、增援兵马、被敌围困等等,用一个字为暗号,然后选一首四十个字的五律诗,不能有重字,每个字对应战前所约定的密码,代表一条命令。用这种办法传递军令,即使传信牌落入敌手,也不会泄露秘密。
军事机密须避人耳目,在古代军事通信中,保密的方法多种多样,除了使用阴符、阴书和蜡书等形式外,在传递内容上也设置一些不易被敌方所破译的符号,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军事密码,称作隐语。《武经总要后集》卷四云:“军政急难,不可使众知,因***物另隐语谕之。”也就是借助他物,或比喻、或暗示,用以传递隐含的、旁人不可猜度的军事情报。
严格来说,隐语并不是军旅通讯的“专利”。隐语,古代亦称作“瘦语”或“瘦辞”。瘦就是隐藏、隐含的意思。瘦辞出现得很早,《国语·晋语五》云:“有秦客瘦辞于朝,大夫莫之能对也。”元朝周密的《齐东野语》中说:“古之所谓瘦辞,即今之隐语,而俗所谓谜。”可见,隐语也就是谜语。用谜语来传递军事信息的办法,在先秦时即已有之。《左传》记载,宣公12年(公元前5***年)冬,楚庄王率军攻萧国时,大夫还无社和申叔展因为“军中不敢正言,故谬语”,因而以隐语对话。叔展说:“有麦曲吗?”还无社说:“没有。”申叔展又问:“有山鞠穷吗?”还无社说:“没有。”申叔展又问:“***如河里的鱼得了肠胃病怎么办呢?”还无社说:“等鱼游到枯井洞时再来救它们。”申叔展又说:“你要结茅草作记号对着井哭就可以了。”这段隐语对话的真实含义今天已经很难弄明白。据杜预注解说,这是还无社被困在泥水之中,申叔展教他从井中逃走。对别人来说,真比猜谜还难些呢!
这种猜谜似的隐语,对于军事秘密通讯来说,毕竟需要通讯双方心有灵犀,方能较为准确地沟通,但也容易发生误会。为了使其既准确、明晰,又不让别人了解,古人在设计隐语方面逐渐形成一套术语,事先将要联络的事项以术语的形式编排好次序,将领们平时均加以熟记,每次作战之前,主将与每个受命出战的偏将约定,双方以某一首没有重复用字的五言律诗为“字验”。若有事报告,就随意写成一封书信,将要报告之事的次序对应于该诗中的第几字,然后在普通书信中的某字旁加一记号即可,主将回复亦如法炮制。
如宋朝的《武经总要》卷十五所载,军中联络事项的术语及次序是:(1)请弓;(2)请箭;(3)请刀;(4)请甲;(5)请枪旗;(6)请锅幕;(7)请马;(8)请衣赐;(9)请粮料;(10)请草料;(11)请车牛;(12)请船;(13)请攻城守具;(14)请添兵;(15)请移营;(16)请进军;(17)请退军;(18)请固守;(19)未见贼;(20)见贼讫;(21)贼多;(22)贼少;(23)贼相敌;(24)贼添兵;(25)贼移营;(26)贼进兵;(27)贼退军;(28)贼固守;(29)围得贼城;(30)解围城;(31)被贼围;(32)贼围解;(33)战不胜;(34)战大胜;(35)战大捷;(36)将士投降;(37)将士叛;(38)士卒病;(39)都将病;(40)战小胜,共40项。
一旦出战,主将与某偏将约定以杜甫的《春望》一诗为“字验”,诗云:“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偏将若要将第28项和第40项军情“战获小胜,敌方仍在固守”报告给主将,只需在一封普通的书信中设法写进“抵”字和“簪”字,并在其旁加一个小黑点。主将一看,“抵”、“簪”二字是诗中的第28与第40字,就明白了前方的军情是第28和第40项的含义。同样,主将在回信中设法写进“春”字和“泪”字,并在其旁加一个小点,偏将就从该诗中第7和第15字的位置,得到了“给你增派马匹,立即移营”的指令。
据《宋史·舆服志六》所载,宋朝的40字“字验”是符彦卿在《军律》中制定的,后来李淑又将其省为28字,即将一首五言律诗改为七言绝句。“字验”有时还利用谐音或借用民间一些更为简便的隐语进行秘密联络。《宋史·夏国传上》载:北宋名将种世衡于庆历元年(1041)与西夏作战时,“遣王嵩以枣及画龟为书置腊丸中,遗旺荣,喻以‘早归’之意”。这种谐音的军事联络办法在今人看来,的确十分有趣,其实它反映了中国古代军事文化在民间社会中的深厚根基。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古代军事艺术作品图片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古代军事艺术作品图片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psggw.com/post/9383.html发布于 2024-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