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艺术作品,关于秋的艺术作品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秋艺术作品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秋艺术作品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团泊洼的秋天,诗人,突出了怎样的特点?
地方秋景图,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丰富情感。 突出了团泊洼的秋天静谧的特点 用借景抒情,寓动于静,的手法写秋天。 通过蝉,麻雀,蛙声的消退,大雁南飞,河水日趋平静等事物来描绘"团泊洼的秋天"静谧的特点. 自己编
故都的秋和荷塘月色的语言特色?
《荷塘月色》中的语言特点:朱自清的语言风格独特,大量使用现代口语词汇,朴素自然,给人以亲切感;又适当融合文言词句,使文字更加洗练;叠词叠字的运用,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风华从朴素中来,腴厚从平淡中来”是他语言风格的精确概括。他散文中的语言没有刻意雕琢的词句,写得平淡、朴素,而平凡的字句在他的笔下却仿佛突然有了生命一般,让人感到新奇,不禁惊叹!
《故都的秋》的语言特色有:
明白晓畅,简洁清丽。
句式多变,多用短句和排比句,整散结合。
词语精炼,如"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
情景交融,如"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
白朴的小令《天净沙·秋》的艺术影响力为何不能追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白朴这首小令《天净沙,秋》,此题目虽为“秋”字,也写尽了秋意,却找不到一个“秋”字。“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大家一齐欣赏以下:太阳渐沉,已衔西山,天边晚霞也逐渐消散,只残留几分黯淡色彩,映照着远处安静村庄,是多么的孤寂,拖出那长长的影子。雾淡飘起,几只乌鸦栖息在佝偻的老树上,远处一只大雁飞掠而下,划过天际。山清水秀;霜白的小草,火红的枫叶,金黄的花朵,在风中一齐摇曳着,颜色几尽妖艳。
这曲开篇即绘出一幅秋日黄昏图,他营造了宁静、寂寥的氛围,用一连串名词组合形式,选取具有秋天特征的景物,由远及近,呈现出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先前是萧瑟、寂寥,而后是明朗,清丽。这种对比变化表达出作者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处世态度。
此曲从“一点飞鸿”为转折点,活力顿生,接着又是“青、绿、白、红、黄”五色交叉互映,一幅秋日美景,便跃然纸上,此曲不失为一篇写秋杰作。
再来看看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小令很短,只有二十八字五句。全曲无一“秋”字,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传出旅人凄苦的心境。
釆用悲秋这一审美情感体验方式,来抒发羁旅游子的悲苦情怀,使个人的情感获得普遍的社会意义。这就是为什么白朴之作赶不上马致远作品的地方。
就是情感共鸣产生的社会效应比不上马致远作品,白朴是抒发个人情怀,但有同感的人太少,社会意义影响就少!
我是文开石,我有点个人看法。
两个人基本同一时代,同一年代,马致远(约1251年-约1321年至1324年间)白朴(1226—约1306)。
二人同为“元曲四大家”之一,但是马致远还被人称为“马神仙”,“曲状元”,说明他的名气比另外三个人还是大一些,社会影响也会大些,受众也多。所谓“万花丛中马神仙,百世集中说致远”。
古代的诗词曲赋,讲究的是以景抒情,单独的描写景就相对落入下成了。
而这两首小令,一个秋,一个秋思,自然感染力有高低之别。
孤、落、残、轻、老、寒,很有韵味。
“一点飞鸿影下”静中有动,堪称点睛之笔。
但是最后两句“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没有升华变化,反而趋向中性,虽然青绿白红黄煞是鲜艳夺目,却有些趋于平淡。
究竟要说孤落残轻老寒?还是要赞青绿白红黄?感觉并不统一。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秋艺术作品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秋艺术作品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psggw.com/post/64365.html发布于 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