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艺术作品食人,艺术作品吃人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艺术作品食人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艺术作品食人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激流三部曲》的艺术成就有哪些?
《激流三部曲》是巴金在坚实的生活基础上进行艺术创造的结果。题材的熟悉,感受的深切,爱憎的鲜明,为巴金得心应手地发挥自己卓越的艺术才能,提供了广阔的天地这部巨著的成就,标志着巴金现实主义创作的新高度。
《激流三部曲》是巴金呼吁自由、民主、尊重人格、人性解放的最鲜明的一面旗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和起着巨大的作用。
《激流三部曲》撕开封建家族制度虚伪的面纱,显露它吃人的本质,并明确揭示它“木叶黄落”的穷途末路,是巴金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特出贡献。
《激流三部曲》不仅展现了封建家庭内部的罪恶和***、倾轧和迫害,还着力表现了青年一代在“五四”新思潮影响下的觉醒和对封建势力的不妥协斗争,满怀***地歌颂了他们叛逆封建家庭、封建制度的革命行动。
《激流三部曲》是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社会变动的一份珍贵的艺术记录。作为向封建势力讨还血债的檄文和鼓舞青年掌握自己命运的号角,它对于三、四十年代许多知识青年冲出旧家庭的藩篱,走向革命,起到启蒙的作用。
《激流三部曲》,包括《家》、《春》、《秋》,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翻译家巴金的早期代表作。其中《家》的艺术成就最高。
8月15有什么恐怖电影上映?
8月15日有两部恐怖电影上映。
恐怖电影一般会在恰好在节日或者节气到来的前后上映,借助这些特殊时间增加话题度和流量。
8月15日是中秋节前夕,以恐怖电影为主打类型的影片在这个时间段上映符合市场定位和运营策略,所以有两部恐怖电影上映。
恐怖电影是一种探讨人性黑暗面和满足恐惧心理的艺术形式。
在文化多元化的现在,人们各自对于恐怖电影的理解与态度也不尽相同。
某些群体认为恐怖电影会对人的心理造成负面影响,而另一些人则认为看恐怖电影并不会带来真正的恐惧感,反而是一种放松和***,因此对于电影观众来说,是否喜欢看恐怖电影是一个因人而异的选择。
《狂人日记》中的“狂人”长什么样?他都“狂”在哪里?
一
《狂人日记》首发于1918年5月15日4卷5号《新青年》月刊,后收入《呐喊》集,编入《鲁迅全集》第一卷。
据鲁迅说,写作这篇***的目的是“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弊害”何在?乃在“吃人”。鲁迅以其长期对旧中国的深刻观察,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呐喊:礼教吃人!
二
“狂人”长什么样呢?
在我想看,应该和我们差不太多,这应该是一个愤青的模式。
这是一个和传统时代错位的有新思想的年轻人,偏偏又活在一个旧时代。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人是一种很奇怪的群居动物,在现实生活中被看不见的文化约束着。大家都在按这个文化模式去活在自己的空间里,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如果突然有一个人说,这个世界是错的,人和人的关系不应该是这样的。就会被看成怪物,这个怪物不是别人,就是“狂人”,就是鲁迅自己。
《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首发于1918年5月15日4卷5号《新青年》月刊,是鲁迅的一篇短篇作品,收录在鲁迅的短篇***集《呐喊》中。内容大致上是以一个“狂人”的所见所闻,指出中国文化的朽坏。《狂人日记》在近代中国的文学历史上,是一座里程碑,开创了中国新文学的革命现实主义传统。
作品的主人公虽然是一个患有迫害狂恐惧症的“狂人”,但作品的主旨却并不是要写下层劳动人民所受到的迫害,更不是一个精神病人的“纪实文学”,而是要借狂人之口来揭露几千年来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因此作品中的狂人,实际上是一个象征性的形象。
没有挑战,只有觉醒。狂人是一个反传统、反道德、反压迫的形象,他认识到原来几千年的封建道德封建文化只不过都是人吃人的文化道德,但他无力挑战强大的传统道德的压迫,只能仍旧被吃,被迫害。当所有的人都还没有觉醒而他觉醒的时候,其他人都被他当成了疯子,狂人。
鲁迅先生通过《狂人日记》第一次用文字形式把笔锋指向了国民劣根性的源头――封建思想文化体系。这使得《狂人日记》成为了一篇彻底的反封建主义的战斗檄文,这是一篇符合时代节奏,应时而发的,充满绝裂勇气的宣言书。鲁迅先生以其独特敏锐的眼光,洞悉社会和人生真相,他不再按照文艺论方法,以“纯真的目光”去看这个世界,而是站在批判者的立场,充当精神解剖医生的角色,以笔为刀,层层剥开国民灵魂,“直面惨淡的人生”、“直面淋漓的鲜血”,他是一个“真的猛士”,独辟蹊径的洞察着铁屋子中国的历史和命运。
《狂人日记》丝毫不可低估的文体意义,在于它的用现代方式表现现代意识的现代性。鲁迅相当娴熟地把对延续千年的封建机制、封建礼教、封建***道德观念的揭露与批判融入先觉者与周围环境的紧张对立直至突然崩裂的描述之中,并自然转化为希望得到拯救的呼喊。几乎没有做任何肖像描写的狂人形象,却刀刻斧凿般深刻地留在读者的心目中。
狂人的形象并不固定,各属于每一个读者。因为这形象是用声音塑造而成的,或者说声音甚于形象。
狂人的声音响彻整部***。这声音不是细小细腻的,不是抚慰心灵的,而是激烈尖厉的,刺人肺腑的,是那种在生存的紧张的对立之中,突然用大力撕裂黑暗的帷幕的声音。而且这撕裂的声音不仅是向外的,也是向内的:
我未必无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的几片肉,现在也轮到我自己,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的我,当初虽然不知道,现在明白,难见真的人!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
鲁迅在《狂人日记》这篇***中,以浓重的象征主义艺术思维和略带神秘色彩的艺术笔调,让一个古老民族发出了觉醒的声音、自悔自省的声音、急切地渴求自我更新的声音,急切地希望走进新的时代的声音。这激烈而悲怆的声音,既是古老民族即将走向新生的预言,又是中国文学、中国***进入新纪元的宣言。早在20世纪20年代,张定璜就写出了阅读《狂人日记》之前的中国***与阅读《狂人日记》时的截然不同的体验:譬如从薄暗的古庙的灯明底下骤然间走到夏日的炎光里来,我们由中世纪跨进了现代。
文字来源《鲁迅画传》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艺术作品食人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艺术作品食人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psggw.com/post/63831.html发布于 2024-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