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cysgjj

旧物艺术展览案例,旧物艺术展览案例范文

cysgjj 2024-10-19 18
旧物艺术展览案例,旧物艺术展览案例范文摘要: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旧物艺术展览案例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旧物艺术展览案例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因为技术的原因,定陵的发掘痛失了哪...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旧物艺术展览案例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旧物艺术展览案例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因为技术的原因,定陵的发掘痛失了哪些珍贵文物?

因为技术的原因,定陵的发掘痛失了哪些珍贵文物

有一种痛叫做“定陵之痛”,有一种失叫“定陵之失”。

1958年,迄今为止中国唯一由国家有***挖掘的帝王陵墓。但这次唯一的开发却给考古界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定陵挖掘损失珍贵国宝无数,实乃考古史上的一大悲剧。正因为这次的定陵的教训太过惨痛,痛定思痛后中央才发出红头文件,明令禁止挖掘帝王陵。

旧物艺术展览案例,旧物艺术展览案例范文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定陵是万历皇帝的安眠之所,但是在1958年有一批不速之客野蛮地闯去了皇陵之中,以考古之名行着强盗之事。虽在定陵中出土了3000多件的明代珍宝,其中金银器有数百件,各种服饰品高达600件,乃定陵之得,但所失去的珍宝更让我们所痛惜。细数那些在技术不成熟的情况下化作飞灰的一些国宝,永远只能存在于考古工作者的脑海中了。

珍贵如万历皇帝的龙袍

定陵中万历皇帝身穿的缂丝十二章龙袍,龙袍上所绣的精美绝伦的图案,复杂的缂丝工艺,珍贵的材料,都堪称是一件艺术品。可见当时手工艺的发达,制作这件龙袍,需多个纺织好手连续不断织造10年才有这龙袍之精美,是无数匠人的心血。

旧物艺术展览案例,旧物艺术展览案例范文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却因在挖掘前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也没有足够的保护丝织品防氧化的技术,万历皇帝的龙袍如昙花一现般氧化,颜色发黑,残破不全。

精美如69匹珍贵丝绸

从古到今,由于丝织品的保存难度过大,所存现世的古代丝绸少之又少。而在万历皇帝的棺椁中竟发现多达69匹的独立成卷的丝绸,而丝绸上的织物巧夺天工,技巧多样。

旧物艺术展览案例,旧物艺术展览案例范文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更为难得的是其保存完好,色彩绚丽,历百年尤新。但,如同万历龙袍一般,昙花一现,从精品无双变得如今的残破不全。

罕见如金丝楠木棺椁

金丝楠木是稀有的木料,连古代达官显贵争着抢着,打造成万历皇帝的棺椁竟全由金丝楠木打造,更何况还有着特殊的历史价值,可见其珍贵程度。

可是,如此珍贵的棺椁,却被当时的考古人员弃之不顾,如垃圾般被扔到水沟中,再不能修复,怎能不生唏嘘。

悲剧如万历尸身

对于万历皇帝来说,最悲哀的不是被打扰死后安眠,甚至连全尸都不能保全。由于当时处于WG时期,打着扫除封建残余的名号,把万历皇帝的尸身一把火焚得干干净净,连陪葬的两位的皇后也未能幸免。掘人坟墓,辱人尸骨,这不仅是技术原因,更是思想原因。

所有的考古出发点都应是抢救性挖掘,而非主动性挖掘。没有受到盗墓的人为损坏,就不应该主动去开挖,一如秦始皇陵仍保持完好。而在那个特定的年代中,出于明面上的学术动机或是背地里的窥私欲,好奇心没有限制,技术没有成熟,带着轻率的态度去面对庄严的考古,才有了不可挽回的定陵之灾。

定陵在历史上先后遭受三次大规模破坏。

第一次:李自成攻陷北京之前,先是打到了昌平的十三陵地区,烧毁了定陵在内的三座明帝陵墓的部分地上建筑

第二次:同年,清军入关,多尔衮率军来到十三陵地区,把定陵已经焚毁的部分地上建筑和陵前的神功圣德碑亭拆掉了,那是因为明朝晚期曾经拆毁房山地区的金朝皇帝陵寝,目的是为了挖断女真族的“龙脉”。多尔衮此举多少有些报复意味。但清朝统治者很快就意识到了这种报复会影响他们坐稳中原的前景,于是反其道而行,厚葬崇祯帝,重修十三陵。

北洋***时期和日本侵华时期,重修后的定陵祾恩殿、祾恩门都遭到破坏,但地下部分没受影响。

第三次:如果说之前的数次破坏还属于表面行为,这一次的考古挖掘行为则是对定陵地宫内文物的“痛彻肺腑”的深入破坏。原因在于当时的文物保护能力,受到了时代的局限性影响,既有技术性因素,也不乏思想意识方面的因素。

一、首当其冲的就是丝织品。

在三千多件出土文物中,除了一帝二后身上所穿的服饰,还有成百匹的罗纱织锦,加起来有六百余件,是这次出土文物中最多的种类。当时的考古人员也并非没有保护丝织品的意识,事实上他们也***取了措施,比如装裱。可惜,装裱之后,著名文学家沈从文先生前来观看的时候,发现很多服饰却装裱反了,反面朝外;装裱的时候,考古人员使用了未经实际效果证实的掺有塑料的软化剂,时间一长,水分蒸发后,织物变硬,无法展开,形同废品;仓储方面,很多织物被放入了临时简易房,根本不具备最起码的文物保存条件,导致它们被加速氧化毁坏。

站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上,其实也并不具备这种大规模文物的发掘和保存基础,当然,也反映出来了当时技术人员的不专业,所以我们在后世能看到的万历皇帝下葬时身穿的龙袍,几乎已经成为破破烂烂的乞丐装,知道的说它曾经属于皇帝,不知道的还以为它属于丐帮长老。

二、帝后的金丝楠木棺椁。

金丝楠木的好处就是质地坚硬绵密,它们对保护条件要求最低,可惜在棺椁***品制作完成后,当时的定陵博物馆办公室主任不知道是接到谁的指示,还是自作主张,认为原来的金丝楠木棺椁“没有用了”,让工作人员予以破拆,只留下了棺椁的铜环,然后把棺椁木板全部扔下了山崖。

扔到山底的棺椁木板被一些当地人捡起,有的老人把它们改制成了自己的棺材,有的山民把它们改制成木箱木柜,据说他们家里的小孩子调皮,钻进木箱子里,因为盖子太沉顶不动,后来被憋死在了箱子里。

我国古代是一个盛行厚葬的封建社会,因此历代的许多陵墓都陪葬着数之不尽且价格不菲的陪葬品。这些珍贵物品引来无数盗墓贼的日夜惦记,因此国家在合适的情况下不得不提早挖掘出来,以便及时进行文物保护。

当年因为保护技术问题,使得很多出土的文物受到过不同程度的损坏。比如解放初期,考古人员从定陵挖出来的文物就是因为技术问题,从而痛失了不少珍贵物品,那当时到底损失了哪一些保贵文物呢?

自从人民解放,新中国成立以来,各方面的领域得到较稳定发展,而国人也发现了大量古墓遗址,这些被发现的陵墓大多被国家保护起来,起初并没有去挖掘。到了1955年,知名作家、历史学家、政治家郭沫若先生,以需要勘察明朝历史为由,上报提议发掘明朝第十三代皇帝朱翊钧的定陵,该消息被众多考古学者知道后,表示目前国内的挖掘跟文物保护技术尚未成熟,恐怕挖出来会“暴殄天物”因此不支持挖开定陵,可是当时63岁的郭沫若对挖掘定陵的态度异常坚决。

而最早提议挖明朝陵墓的是有一个叫吴晗的公务员,据说他早在1934年的战乱时期就对考古专业的同学说过,自己将来一定要挖开明朝十三陵墓去研究明朝历史。后来吴晗在政治仕途十分畅顺,20多年后就升到了北京***,于是1955年他就给上峰写信,想极力促成挖永乐皇帝的长陵。而郭沫若等官员却认为挖定陵比较好,最终郭沫若一方胜出,于是就派遣考古队去挖开了定陵的地宫。

开挖之前,国内大部分人都抱着保护文物的心态,希望能把一批历史文物保护起来。可万万想不到,偏偏走上一条“弄巧成拙”的错误路线。当定陵的地宫石门被敲开之后,外面的空气快速而入地宫,把密封600多年的明朝陵墓一吹而朽。虽然考古人员在陵墓里发现了数不尽的金银珠宝、玉器、铜器、丝织品、还有皇后凤冠、金丝翼善冠等约近有三千多件器具,五千多粒珍珠,但是这些珍宝一经出土,就面临了一个重要的技术保护难题。

由于当时的文物保护技术落后,首先导致刚出土的明朝丝织锦布严重损坏,本来这些丝织物处在地宫密封空间里丝毫不动,一旦脱离这种环境,那么空气的水分跟氧分等化学元素就会入侵,使得文物迅速产生霉朽形成劣坏,甚至有的文物一遇空气就瞬间化为一滩灰尘。据说当时出土的3000余件文物里,有明代皇帝跟两个皇后的随身服饰以及上百段罗纱锦织,约近600件,属于出土种类最高的文物。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旧物艺术展览案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旧物艺术展览案例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psggw.com/post/53987.html发布于 2024-10-19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