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巾帼书画艺术交流中心,巾帼书画艺术交流中心***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巾帼书画艺术交流中心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巾帼书画艺术交流中心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世界四大才女是哪几个?
1、卓文君:汉代才女,善鼓琴。家中富贵的卓文君却看中了穷书生司马相如,并且夫唱妇随,当垆卖酒,而司马相如在得卓文君帮助后也终得成名天下。
2、蔡文姬:大文学家、大书法家蔡邕之女,字昭姬(因避讳司马昭改为文姬),自幼博学能文。蔡文姬一生三嫁,先嫁河东卫家,被掳至南匈奴后再嫁给匈奴左贤王。后被曹操赎回,在回归故土与母子团聚不能两全的痛苦中终成千古名曲胡笳十八拍。自朔漠归来后蔡文姬嫁给了董祀。
3、李清照:南宋杰出女文学家,以词著名,兼工诗文。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一同研究金石书画。后来赵明诚病死,她独自漂流在杭州、越州、金华一带,在凄苦孤寂中度过了晚年。李清照文词绝妙,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被尊为婉约宗主。
4、上官婉儿,复姓上官,小字婉儿,又称上官昭容,陕州陕县(今河南三门峡陕州区)人,唐代女诗人、政治家,有巾帼宰相之名,因祖父上官仪获罪被杀后随母郑氏配入内庭为婢。十四岁时因聪慧善文为武则天重用,掌管宫中制诰多年,在政坛、文坛有着显要地位,《全唐诗》收其遗诗三十二首。710年,临淄王李隆基起兵发动唐隆***,与韦后同时被杀。
如何理解“文如其人”这句话?作家与创作之间真有这样的对应关系吗?
一直来,有一种主张叫“文如其人”,这张主张是对作品和作者的双重的狭隘认识。从最初对文章的品评过渡到对作者的品读,再延伸到对作者职业道德要求,再用这个道德要求解读作品。它是一个循环往复式的过程,原点出发又回到原点,给作品打上了等级,给作者带上了镣铐。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人的性格天生的,后天的有意识培养,是对先天性格的或压抑或张扬。文章是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工具之一。现代社会,用来表情达意的方式更丰富更科技了。无论哪种方式的表情达意,都是人对现实世界的观照。这种观照必然打上作者的秉性才情。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文如其人”的说法是对的。也就是说,文章的风格同作者的性格特点有相似度,文章能反映作者的思想、立场和世界观。但同时禁锢了或放大了对作品和作者的认知,从而导致从古至今对文人和人文的狭隘处理。
同时人的性格可以塑造的,可以通过学识修养来完善甚至改变人格。宋朝苏轼《答张文潜书》:“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为人。“为人深”就是一种性格,文如其人是一种作文境界。譬如,他的文章像他的为人一样质朴、纯真,真可谓文如其人。这个“他”有“质朴、纯真”性格特点,“他作的文章”有一种***皆可受用的高境界。当一个人沉浮于社会,他的为人不是他本初的,而是熏染了社会习气。他不再愿意吐露心声,或者说不愿意直接吐露心声,如果愿意借笔发力,这个时候文如其人就变得不可捉摸了。如果其文像其为人一样不愿被人知道,一种隐士心态,辍笔可能成为其人生常态,其文自然不愿为人知。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主张君子应该是文***和朴实配合适当,偏重其中一方则是不足。苏轼的说法是对孔子说法的进一步事实论证,用为人和为文的关系来证明。发展到后来,只局限于为文的问题了,写文章要“文如其人”“言为心声”。
因此,“文如其人”不能简单地说是一种对应关系。
——2019.12
我认为是有对应关系的。举两个例子来解释下“文如其人”——
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生长在济南趵突泉旁,那里自古泉流满地、风景如画、人文荟萃。女词人的灵性不但来自天赋,也来自地赋。
她又***地生在北宋,比理学家朱熹年长46岁,那个时代的女性还没有太被压抑。她的父母都是知识分子,不但给她丰富的文化熏陶,还为她营造了宽松自由的成长环境。
所以李清照早年的作品,表达的都是少女对生活的热爱、对爱情的憧憬,很是开放。她可以“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丝毫不担心父母责怪;未来丈夫到家里做客,她“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丝毫不扭捏造作;她甚至写出“雪腻酥香,笑语檀郎,今夜纱厨枕簟凉”这样大胆的词句,被时人评价为“自古缙绅之家能文妇女,未见如此无顾藉也。”
这个问题问的不严谨,作家与自己创作的作品肯定有对应关系,而不是真有什么对应关系,不应该是疑问?
我们通常喜欢或关注某一文学作品,首先会对作者的一切有个大致了解。比如作家的生活背景,生活阅历,道德品质以及作者本身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而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受其思想的影响,潜移默化的,自觉不自觉的将个人情感,转移到作品中人物身上。从很大程度上作品的灵魂,中心思想就是作者本人的境界和认知。也形成了作品的定位,决定了作品的倾向性,同时左右了读者对作品的价值分析和倾向性判断。
人如其文。就是作者人品和作品风格的关联关系,这个话题从古到今一直争论不休。我的观点是,作品的风格基本就是作者人格品行的翻版,作者的秉性形成作品的风格,作品与作者二者之间既可以相互关联又可以互相鉴照。
歌德就认为“一个作家的风格是他的内心生活的准确标志。所以一个人如果想写出明确的风格,他首先就要心里明白;如果想写出雄伟的风格,他首先也要有雄伟的人格”。
一个作者的人格魅力、思想品质、情感气质、性格爱好、***和文学造诣以及表现形式是反映在作品内的主要成分。
当然,人性是很复杂的,人的思维理念和情感表达是以一种无法言喻的抽象方式存在的,不可否认“人不如文”的情况也很多,因时间关系不在这里一一陈述了。
当今社会发展迅速,日新月异,思想开放,思维敏锐。但欣赏某一文学作品和对这一文学评价中,已经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现代的人已经不会拘泥于用传统道德的评判标准和***标准去审美,而是以学习、***、文艺的心态,去衡量作家的任何一部作品,基本上不注重这部作品是不是“人如其文”还是“人不如文”,对自己脾气对自己的口味就行。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psggw.com/post/52088.html发布于 2024-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