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cysgjj

中英艺术交流发言稿,中英艺术交流发言稿范文

cysgjj 2024-06-25 20
中英艺术交流发言稿,中英艺术交流发言稿范文摘要: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中英艺术交流发言稿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中英艺术交流发言稿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马戛尔尼访华,中英之间的“跪拜...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中英艺术交流发言稿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中英艺术交流发言稿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马戛尔尼访华,中英之间的“跪拜之争”,只是礼仪之争吗,如何看?
  2. 1919年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会上,为何会拒绝在合约上签字?

马戛尔尼访华,中英之间的“跪拜之争”,只是礼仪之争吗,如何看?

这是中国传统的天朝上邦的朝贡外交和英国期待的平等外交之争。马戛尔尼访华时,英国国力蒸蒸日上,他在进京然后到承德避暑山庄觐见乾隆的途中,已经对中国的国情有所了解。觐见之后,他的外交使团从中国内陆南下广州,更是深入观察到了大清帝国的外强中干。可以说从马戛尔尼访华后,欧洲原来对中国的认识——来源于马可波罗游记里的遍地黄金和丝绸,开始破碎,开始客观地观察中国。本来这次出使,给了中国一个睁开眼睛看世界的好机会,英国使团带来的礼物中,有火枪,地球仪等当时算“高科技”的产品,可惜偌大中华没有一个人去认真了解,这些礼物到半个多世纪后英法联军进入圆明园抢劫时发现几乎原封未动。使团里有个11岁的小男孩,叫托马斯•斯当东,当时是副使的孩子,在航行途中学会了少量的中文,据说得到了乾隆——当时已经是耄耋之年——的喜爱,特别赐予了香包的小礼物。这个孩子后来入职东印度公司在广州工作近20年,成了中国通。当时中国官员依然傲慢无知,英国商人在中国的经商,受到很多限制和无理的对待,这些,肯定斯当东都非常清楚。后来他第二次参加了英国出使中国的使团,这次皇帝是乾隆的儿子嘉庆,这次更惨,连觐见皇帝都没见到。到1839年,这个当年乾隆皇帝抱过的小孩,当时59岁的斯当东爵士,已经成了英国的议员,在英国的议会里,他力主对中国开战。他因为最了解中国,可以想见,他的发言,一定起了重要的作用。

我认为此时中英之间不是礼仪之争,而是思想之争,国力之争。

中英艺术交流发言稿,中英艺术交流发言稿范文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先来看马戛尔尼访华的时间,公元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

这一段时间里发生了什么事呢?

英国此时已经开始了工业革命,瓦特改良的蒸汽机正在得到广泛的应用,这是生产力正在进行大变革的时代。当然,此时工业革命刚刚开始,对思想上的影响并不大。

中英艺术交流发言稿,中英艺术交流发言稿范文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那这一时期欧洲思想上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欧洲是有跪拜的礼仪的,不管是单膝还是双膝,终究是有的,但在文艺复兴开始,欧洲的思想观念就开始发生变化,在***生而平等的影响下,礼仪也开始发生变化,鞠躬握手脱帽等礼仪开始流行。

而到了十八世纪末,启蒙运动已经深入人心。启蒙运动的精髓就是反国王反教会,对马戛尔尼来说,皇帝和国王都是君主,并没有什么不同,在欧洲已经不再流行跪拜的情况下,为什么要为一个东方国家的君主打破惯例呢?

中英艺术交流发言稿,中英艺术交流发言稿范文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此时的英国早已是君主立宪国家,处死国王也不是没有过,面见国王只需要保持基本的礼节就够了。而在法国,大革命正如火如荼,路易十六已经被推上了断头台。要知道法国的君权一直是比较强势的,如此有权力的国王都被处死了,马戛尔尼对待君主的态度可想而知。

除了思想上的碰撞外,还有一点是国力上的碰撞。

1756-1763年,英法七年战争。这次战争在欧洲、亚洲、美洲爆发,最终结果是英法签订《巴黎和约》,加拿大和印度成为英国的殖民地,英国是最大的受益者。

1919年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会上,为何会拒绝在合约上签字?

众所周知,在一战结束之后,各协约国开始重新递结合约,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了《巴黎和会》,纷纷签订了《凡尔赛合约》。但是中国代表团却拒绝在合约上签字,很多朋友都认为,这是因为本该交还给中国的山东特权,被转交给了日本。但对于此时已经伤痕累累的中国来说,一个山东的***,相比于与众列强国作对来说算不得什么。那么中国代表团敢拒绝签字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

其实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战胜国的身份,因此中国有了与列强讨价还价的资本。同时也获得了合约中一些有利于中国当时国情的条款,比如说取消辛丑赔款,加入国联行政院。同时也因为是战胜国,中国人民有一种情感上的希望,如果签署了这次条约,那么在情感上中国人民是无法接受的。他们心中的愤怒也是终将会爆发出来的,与并且作为战胜国的中国也获得了世界人民的同情和理解。

提起这次外交***,就不得不提以顾维钧为首的一些近代中国第一代职业外交官,在面对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对外他们不惧列强的压迫,对内他们顺应“五四运动”的潮流。在他们身上所背负的是那个时代独有的历史使命感。

在面对《凡尔赛条约》时,顾维钧等人只有三个选择,第一就是签字,此次大会本来就已经被英、美国、法国为首的列强控制,山东问题很显然已经无法挽回。加上代表团内以团长陆徵祥为首的多位外交官都主张签字。即使他们在条约上签字,也不会背负多大的责任。

第二个选择就是偷偷溜掉,当时面对国内国外的各种压力,代表团内的一些代表已经陆续返回各自的住所,代表团团长也一度以生病为理由请辞外交总长一职。还没有得到国内的同意就立即住进了医院中,此时的中国代表团可以说是一盘散沙。年少的顾维钧本就不是代表团中的一把手,他完全可以像其他人那样偷偷溜走。

最后一个选择就是拒绝签字,此事事关重大,拒绝签字就代表着和日本、美国等列强公开宣布自己的对立态度。但顾维钧和王正廷等代表坚决执行这一做法。

在确定这一做法之后,他们首先就在会议上表达了***,并且将事先起草好的措辞递交给了新闻界,让世界各国的人民都了解到中国在此次会议中所遭受的不公正待遇,同时还在各国代表中多方游说夺得了很多国家的同情。

最后在1919年6月28日这个历史性的一天,在中国代表团集体缺席的情况下,顾维钧等代表中国挺身而出拒绝签署对德合约。

这个做法一方面顺应了国内“五四运动”,的潮流,得到了国内民众的认可和舆论的支持,同时为我国在国际社会上也树立了一定程度的威严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敬。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英艺术交流发言稿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英艺术交流发言稿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psggw.com/post/27986.html发布于 2024-06-25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