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油画艺术交流中心,油画艺术交流中心是干嘛的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油画艺术交流中心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油画艺术交流中心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如何欣赏色彩大师透纳的油画艺术作品?
你好,我是秋山,很高兴回答楼主的问题。
“美术界是崇尚青春的圣坛,美术史是天赋唱主角的舞台,从无数个神童的故事中我们可以毫不吃力地窥见这一点,世界首屈一指的海景画***透纳也是这样一个例子。
19世纪初的欧洲风景画坛是属于英国的,在这里一时瑜亮地出现了两位世界级重量的画家--康斯泰布尔和透纳。前者是描绘美丽的自然风光,恬静的乡村生活的妙手,而后者却在表现瑰玮宏奇的自然威力面前发散了他无与伦比的创作才能。在他悠长的一生里,不断地在英伦三岛和欧洲漫游,进行观察和写生。无论高山《远景》和大海《暴风雨》、村落和城市《雾中的伦敦》、古堡《港湾》和废墟《燃烧的古堡》的风光,都携取来作为创作的素材。”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能对博主有所帮助!
大家好!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画家透纳是英国在世界画坛中,最杰出的人物之一。
首先,欣赏色彩***透纳的油画作品,就要了解透纳这个人。透纳生于1775年4月23日,卒于1851年12月19日,一生76岁。
早年10岁时,就表现出绘画的天赋,14岁进入英国***美术学院学画,15岁那年也就是1790年,他首次展出水彩画作品。
18岁1793年,建立了自已的画室,使他遇到了年青创业者,所遇到的所有困难,但他没有放弃,反而透纳对每位客户的作品认真耐心去完成。为了半个“克朗"的钱,而努力工作着。
21岁那年1796,第一幅油画作品《海上渔夫》凭着这幅画,再加上努力结果,得到英国***美术学院的破格收为会员。是当时最年青的一位。
第二,透纳的勤奋。他喜欢写生,收集大量的生活场景和人物素材,并对自然的风、色、光、物作深入研究刻画,使他油画有飞跃的发展。他打破门类界线,把水彩画效果引入油画风景画的创作。创造了他独特风景画风,自成一派。如:1806年油画《惠桥的泰晤士河》,1807年,1808年,1809年都有新作品问世。特别是1813年油画《雾晨》是画家在写生路上,遇到的场面。有马车,人物刻画非常精到,最主要的是场景,黄灰色调的处理,更是叫绝!透出晚霞的光色,使人对幸福生活的渴望。画家透纳很多作品,凭着默记来作画,作品显示出透纳多年对色彩的研究和物象的表现才能。
其三,透纳不是停留在现有成绩上,而是不断的进取精神。他的油画中期1820年《从梵蒂冈远晀罗马》再到后期的1844年《雨.蒸汽和速度》风格有很大的变动。色彩有古典到象征,形象有具象到抽象的转变,画家付出坚辛的努力。大胆夸张,形象的不清楚处理,色彩的象征意义,整个画面含糊,这种效果不是一天形成的,是画家认识事物的成果。
透纳的油画,对后世印象派影响深远,比如直接影响的是莫奈。从莫奈的《日出》作品中可看出端倪来,不光对莫奈有影响,对后世很多大画家影响极大。
总之,欣赏色彩***透纳的油画艺术作品,不光欣赏作品的色彩美,同时,也为艺术家的不懈怠创作精神所感动!
以上是我对透纳油画作品欣赏拙见,请大家批评指导!
欣赏色彩***透纳的油画艺术作品
透纳(1775~1851年)英国画家,他的生涯以风景写实为开端,主要受约翰·罗伯特·科曾斯和托马斯·格尔丁的水彩画影响,透纳进展很快,1802年即当选***美术学院院士,他喜欢写生旅行,游历了阿尔卑斯山、到巴黎和威尼斯,这些旅行对他的构图与色彩有长期的影响,
透纳一生都受克劳德的重大影响,一心想超过克劳德,他作画不用草描,风格雄浑有力,从自然的威力与无尽的悲观中取得灵感,透纳笔下的那幅《战斗的勇猛号》画上充满了透纳喜爱的对比:天空松散的笔触、厚重的颜料与帆船的细节对比;
画的左边是冷色调,而右边大胆热烈;旧世界和新时代的对比,像《战斗的勇猛号》这类作品清楚地显示了透纳开始突破可以辨认的形式,对光和色彩的强调与***的笔触都预兆了印象派画家和无数抽象画家的作品,透纳是出色的色彩***,他对色彩的运用时常结合自然界中的水、空气和火,并不是仅给人表面的视觉效果,而是有情绪意味的真实感。
透纳作品《战斗的勇猛号》
威廉•透纳被誉为英国绘画史上的天才人物,24岁被选为***美术协会候补院士,28岁成为正式院士,也是有史以来最年轻的院士。
他的作品很多,我们欣赏透纳的作品比较著名的《海上灾害》这幅作品中,我们总是感受到大自然的崇高、壮丽和无比的威力,感受到创作满腔***。透纳常常表现的是天光水色浑然一体,云、雾、水融会其中的景象透纳用耀眼光线、灿烂的色彩、大胆奔放的用笔。描绘出充满力量、速度和运动氛围感的绘画作品,在我们眼前展现了一个动荡不安、炫人眼目的世界。
伟大的风景画天才,印象派的的开路者——透纳
透纳作品《莫特莱克露台初夏的早晨》
在世界艺术史上,威廉·透纳位于最杰出的风景画家之列。可以说,他与毕加索、莫奈以及梵·高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他表现关于空气微妙关系的绘画,影响了印象派代表人物莫奈与毕沙罗的艺术创作,被誉为“印象派先驱”。
透纳作品《迪耶普港》
透纳早期创作的大多为水彩风景画,在19世纪英国水彩画发展最为辉煌的时期,透纳是将并不为人所重视的水彩画发扬光大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对英国独立艺术风格的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被公认为英国最伟大的画家之一。
透纳作品《巴纳德城堡》
透纳出身寒微,父亲是一个收入微薄的理发师,母亲精神错乱死在了***院。童年的悲惨生活没有湮没透纳天才的显露,相依为命的父亲在他十岁时,让他师从托马斯·马顿学习水彩画,由于天分极高,当时被誉为“神童”。11岁时,他的画作就已经开始在橱窗售卖赚钱了。他13岁考入英国***艺术学院,凭借过人的天赋,他自学油画,在21岁时,他的油画处女作《海上渔夫》的展出使他名声大噪,年仅26岁就被英国***艺术学会破格吸纳,成为最年轻的会员。
透纳作品《海上渔夫》
透纳的艺术生涯总共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透纳独特的创作意识和风格,我就从这三个阶段简要地阐述一下透纳不同时期的作品特点,便于我们能更好地欣赏和理解他的油画作品。
透纳作品《加莱码头》
迄今为止,你见过最逼真的油画是哪一幅?它带给你怎样的震撼?
竟然没回答的?
我见过一本书,大约是1998年在北京那个最大的书店,大致位置在琉璃厂那条街上,书店名字和作者是谁也都记不清了,只记得是老外的作品,当时看了那本书确实被震撼到了,其中一页画的是,一组水果,其中葡萄上的水珠和果蝇腿上的绒毛都超级真实,比照片还要清晰,瞬间起了一层鸡皮疙瘩,由衷地佩服。那时候还没有数码相机,更没有拍照手机,那时候还不知道有冷军,那时候的欣赏水平真的就是觉得逼真就是好画。
迄今为止再也没有让我觉得震撼的油画作品了,因为已经过了那种觉得画得像就是好作品的层次了,因为一幅好画的评价[_a***_]真的不是画得像就行的。
当然,对于画超写实作品的画者,我还是很佩服他们的耐心和毅力的,这真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画得逼真当然是绘画技能和功力高的表现,也不是一朝一夕修炼成功的。但油画作为艺术作品就不能光凭逼真就算好,要给人以美的启迪和享受,有的艺术作品都能给人带来震撼和鞭策。就绘画技术来看也是那种娴熟又潇洒笔触的画更有魅力和美感。
上世纪80年代罗中立的油画‘’父亲‘’带来的震撼我至今难忘。
在黢黑的饱经沧桑的皱纹面前,布满老茧的手端着粗碗盛的茶水,善良的目光温柔的望着你,细腻的笔触和宏大的构图展现了中华文化中的父爱,让人潸然泪下。
通常我们都会习惯性的认为,最逼真的油画一定是“超写实主义”风格的油画,其实这样的认识是不够全面,也是比较肤浅的,应该这样去理解,任何流派的油画都有其真真实、逼真的那一面,它的画风同样也会带给人不同程度的震撼,引发人们对艺术的深思,
迄今为止,我见过最逼真的油画当属于巴洛克时期意大利女画家真蒂莱斯基·阿特米西亚的《朱迪斯与荷洛费内斯》,这幅画作创作于公元1620年,现存于意大利佛罗伦萨乌菲齐美术馆,画作的大概内容是:古犹太女英雄朱迪斯将荷洛费内斯的头颅割下时的瞬间,坚毅的神情和有力的动作将朱迪斯无可动摇的决绝显现无疑,
艺术家***用了高度强烈的光线将这一幕与其他幽暗的空间清晰地分割开来,完美地烘托出这一幕的紧张感,红色的天鹅绒床罩和雪白的床单则让画面的整体色泽无比饱满、明晰,充满着戏剧化的夸张和构图,进溅的血液更让这幅作品无比触目惊心,
这幅画作让人震撼的不仅仅是艺术家形象戏剧化的表现手法,而是艺术家借助于艺术安全地揭示了当时的世界,巴洛克风格绘画完全不同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绘画风格,然而不可否认,17世纪的绘画艺术对艺术与生活间的脉络把握十分清晰,对当时时代精神的展现非常准确,巴洛克风无疑民主主义精神的象征,(下图:《朱迪斯与荷洛费内斯》)
首先按照我自己的理解给“逼真”下一个定义:逼真指的是一幅油画作品,和它所描绘的对象相像到就好像是拍了一张照片一样。
油画的流派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客观的再现为主的创造性作品,一类是以主观表现为主的创造性作品,我们通常所说的逼真的油画大多出自第一类作品中。
我见过最逼真的一幅油画是出自孙印昌之手的《老玉米》。这幅作品完成于2009年,并于2010年先后获得“山东省社会文化星光奖作品展”一等奖、“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聊城市书画精品展”金奖、“2010时代杯中国青年写实艺术大展”优秀奖等,最终在一次拍卖会上以172500元的价格成交。
初次见到《老玉米》,我就很有感触。我认为,要完成这样一幅作品,除了娴熟的写实功力,还应该有深刻的生活体验。因为它带给我的不仅仅是逼真感,还有熟悉感,这种熟悉感反过来进一步加深了它的逼真。要是把《老玉米》随手掺杂在老家的房子里随手拍下的一组照片中,我大概是不觉得有什么违和感的。
如何欣赏欧洲画家霍尔拜因的油画艺术作品《使节》?
欧洲画家霍尔拜因的油画艺术作品《使节》
霍尔拜因(14***~1543年)是欧洲16世纪最杰出的肖像画家之一,他曾到伦敦,希望在国王亨利八世的宫廷中谋得职位,并最终在1537年得以实现,《使节》这幅双人肖像描绘了丁特维尔(左侧,法王派他前去维系与亨利的外交关系)及他担任神职的朋友塞尔维,
画作中奢华的衣装将二人在政治与宗教界的地位尽显无疑,丁特维尔身着粉缎猞猁毛边的华服,塞尔维则穿了一件褐色绸缎袍,而通过后者书上的题字与前者匕首上刻的字,我们得知二人分别为二十五岁及二十九岁;中间的架子上凌乱摆放着与“七艺”相关的物品,而这些都是二人人文精神的体现,
“七艺”是中世纪及文艺复兴时期世俗教育的主要科目,由三艺——文法学、修辞学和辩证法及四艺——天文学、几何学、算术与音乐组成,七艺科目的女性化身常持有书本;画作中最顶层码放着与天文相关的物品及用于计算时间和观测星空的仪器,下面一层分别放着路德宗的赞美诗、描绘已发现的美洲大陆的地球仪、两把几何作图工具以及一把鲁特琴,
尽管这些东西都描绘得异常写实,但断弦的鲁特琴却表明一切不过是生活的虚华,画面前景,一个变形的头骨——正面看的确是扭曲的,然而从右下方看却是正常的——暗示着无法避免的死亡,而左上角的那个不起眼的苦像则是希望的象征。
霍尔拜因作品《使节》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油画艺术交流中心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油画艺术交流中心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psggw.com/post/21008.html发布于 2024-05-23